胡杨扎根边疆 青春书写担当 ——记法律系法律事务专业 2013 届毕业生郭力铭成长之路

日期:2025-04-08 浏览:564

在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,有这样一位从星空买球走出的 “边疆胡杨”。他将青春扎根戈壁荒漠,用 7 年时光在乌恰县这片热土上,书写了新时代青年 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” 的壮美篇章。他,就是我院法律系 2013 届优秀毕业生、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郭力铭。

图片1.png

从 “培黎子” 到 “钢铁战士”:初心在磨砺中坚定

2010 年,郭力铭怀揣着对法律的热爱,踏入星空买球法律系。在校期间,他凭借卓越的学业成绩、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及卓越的组织才能,迅速脱颖而出。2013 年毕业时,当同学们纷纷奔向城市律所、企业寻求发展机会,他却做出了令人钦佩的选择 —— 应征入伍,成为武警江西总队的一名战士。在红井旁的执勤岁月里,他不仅淬炼出钢铁般的意志,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 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 的种子。正如他后来常说的:“母校‘手脑并用,创造分析’的校训,教会我用行动践行理想。”

2.png

(右起第四位为郭力铭)

3.png

(左起第三位为郭力铭)

从 “校园课堂” 到 “边疆战场”:两次远行诠释担当

2015 年退役后,郭力铭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边疆的牵挂,考入北方工业大学法学专业继续深造。2018 年毕业季,当 “到边疆去、到基层去” 的号召响起,这个曾手握钢枪的山西小伙再次背起行囊,跨越 4000 公里,来到新疆克州乌恰县。这里是祖国的西极,平均海拔 2500 米以上,冬季漫长严寒,语言不通、习俗不同、条件艰苦,却成为他践行初心的新战场。

从 “驻村书记” 到 “检察尖兵”:扎根基层书写忠诚

初到乌恰,郭力铭主动请缨到条件最艰苦的乔尔波村担任党支部书记。作为全乡最远、海拔最高牧区的唯一汉族驻村干部,他带着民汉词典、项目申报手册和社保申请表,每天徒步走访牧民,在收牧草时比划着学柯尔克孜语,在土炕上记录群众的困难诉求。他走遍全村 2000 余人次,深入讲解草场承包、婚姻家庭等法律政策,推动旅游开发项目落地,实现贫困家庭大学生 100% 就业。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为 “小郭书记”,记住了这个总带着馕饼和笔记本的汉族青年。

4.png

5.png

2024 年,郭力铭调任乌恰县人民检察院,将 7 年基层工作中磨砺的 “胡杨精神” 融入检察事业。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整理卷宗,以真诚耐心的方式接待群众,在新岗位上继续诠释着 “扎根边疆、甘于奉献” 的誓言。

6.png

从 “个人选择” 到 “时代答卷”:青春在边陲绽放光芒

2022 年,郭力铭荣获 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”,这是对他扎根边疆、服务群众的高度肯定。在给母校的视频连线中,他深情地说:“特别庆幸能在特别的地方从事特别有意义的工作。” 从武警战士到村支书,再到检察干警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 “把根扎进边疆土壤” 的赤子之心。

7.png

8.png

如今,乌恰的胡杨林见证着这位边疆建设者的成长,郭力铭用行动告诉我们:真正的青春,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;真正的担当,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无悔人生。